薄熙来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2044万余元。
身陷囹圄的薄大叔留下的不仅是在他心目中“有出息”的儿子薄瓜瓜,还有若干执政时期精心打造的政绩和其他。
薄熙来是一个具有明星效应的政府官员。在大连市市长任上,他带领大连人民建设出了一个有目共睹的崭新城市,他个人甚至被外界追捧为“大连的名片”;在辽宁省省长任上,他的国企改革思路奉行“以人为本”,他在所到之处均不遗余力地推销辽宁。
有媒体说,毋庸置疑,美丽的大连是薄熙来的作品。大连市显然是新一轮中国城市改造运动的典范。大连近年被联合国环境署评选为最适合人居、全球环境500佳城市,创造大连神话的薄熙来因此广受海外内瞩目。薄熙来曾经难掩自豪地说,我们是把大连当做艺术品来加工,一刀一刀琢磨出来的美玉。有人认为这是现代神话,有人认为这是形象工程。
“大连女骑警”,是薄熙来打造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久前在大连国际会议上还再次崭露,引得无数瞩目。很多城市都对女骑警赞扬有加,"神州警花""都市丽人""马背上的玫瑰"等等,这些基本上都与警务活动无关。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昕认为,大连女骑警的成本和收益,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有些不值”,警察的作用不是作秀和"摆样子"。”
而网友的观点较为两极。有网友认为,骑马巡逻不如骑摩托或自行车实用,建议取消;也有网友指出,这已是大连的城市文化和名片,不能取消。
薄熙来主政重庆的四年多时间里,“唱红打黑”、“五个重庆”等政治动作接二连三,其力推的“重庆模式”也名噪一时。随着薄案公开受审,其政治生涯走入末路,但薄熙来留给重庆的诸多“遗产”和问题尚需逐步厘清和纠正。
在薄熙来风头最劲的2011年,重庆经济增速达到惊人的16.5%,不仅在中国名列第一,在全球范围内也独占鳌头。这也是他一直对外广为宣扬的资本,不过背后是最大限度的政府投资、银行借贷,以及土地销售的快速扩展。
至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中,超过200家已经落户重庆,大批零部件企业也接踵而来。美国惠普公司4000万台产能的电脑生产基地落户重庆,全球代工巨头富士康引入重庆。当年重庆出口增速高达165%,毫无争议地雄踞全国第一。
背后除了中央政府诸多优惠政策(其中包括使重庆拥有两个保税区)的支撑,还有招商引资模式——最高标准地降低外资应承担的企业成本,最大限度地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大量融资进行基建,改善经商的硬件环境。
薄熙来一再强调“民生、共富”,提出了五个重庆的口号—“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薄熙来提出要用10年时间打造森林重庆,他喜欢银杏,于是,重庆大街小巷开始种植银杏。据媒体公开报道,从2008年到2012年,重庆市种植银杏达2276.75万棵。在最疯狂的2010-2011年,国内著名的苗圃基地成都市温江区的20年以上树龄的银杏几乎被抢购一空。为了视觉效果的统一,一些原本生长良好的黄桷树、小叶榕被挖起,换种银杏。
此后2年的实践证明,银杏并不适合重庆夏天接近40摄氏度的严酷气候,遮阴效果和生态功能较差。而且盲目引进和大面积种植的银杏,成活率并不高。以潼南工业区为例,移栽的银杏大面积死亡。
重压之下,弄虚作假成为常见现象。为了完成考核的数量,工作人员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都来申办微型企业,帮助自己完成任务;往往上半年完成任务后,遇到真正想开微型企业创业的人来办理手续,又压着不办,坐等来年。
一段时间,重庆媒体集体噤声,既与公审期间中央媒体对薄熙来的高调批评对比鲜明,也让底层民众对薄熙来本人的认知,仍停留在形象过度包装与媒体严格受控的薄主政时期。
济南公审期间,在重庆和大连街头随机采访,仍能感受到底层一些民众对薄熙来似乎不无好感。这种好感既有基于对薄熙来政绩的人云亦云,也有对他人生和仕途彻底失败的些许同情。
没有人能说清楚他们判断的理由,如果一定要从他们的言语里提炼出一点理由,那就是薄熙来“做了一些事”,“城市有变化”。至于这些变化背后的代价,无人知道,似乎也无人关心。对底层民众来说,薄熙来主政重庆期间,被无辜劳教的网民、开除公职的民警、被黑打的企业,似乎都与他们无干。
但在庭审中,除了贪污、受贿和针对王立军本人的滥用职权,劳教无辜网民以及违反程序黑打,都没有列入庭审的范围。这或许是司法领域的缺憾,也是中国无奈的结局。
众多因薄氏政治而受牵连、被打击的人士和企业,正在努力寻求申诉或平反。处理此类申诉成为重庆官方此后的重担。当地媒体人士介绍,一些“拨乱反正”的工作已在进行,有了一些成果,但同样保持静默,“只做不说”。
有专家认为,薄熙来政治遗产的某些方面有可能会继续留存下去。报道援引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专家林和立的话说,为了维护自己的遗产,薄熙来在法庭上大大展示了一把自己的桀骜不驯,但显然这种做法激怒了中国领导人,他最终受到了比预期更严厉的惩罚,这是因为他的桀骜不驯,而不是因为他的腐败行为。
报道说,薄熙来被认为在中国的草根党员中仍然拥有巨大的支持,而他的被称作“重庆模式”的政策也未受到中国官方的指责。报道援引政治分析师李卫东的话说,从中国政府目前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重庆模式正在扩展为中国模式,虽然薄熙来的名字永远不再会被提及。但报道也指出,中国政府和薄熙来在经济政策方面存在着不同点。薄熙来是国有企业的坚定支持者,而中国政府似乎支持有可能导致国有企业影响力下降的经济改革。
英国《卫报》9月22日的报道说,在那些喜爱薄熙来的人看来,特别是在左派人士眼中,薄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愿意与那些感觉自己被中国的经济繁荣抛在身后的人说话。在大连和重庆,他真的受到欢迎,被赞誉为一个有很强办事能力并了解普通百姓疾苦的领导人。而在对重庆模式持怀疑态度的人看来,薄熙来喜欢搞靠巨额债务支撑起来的形象工程,他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也被视为流于表面且具机会主义色彩。
报道说,在当今中国,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他们都看到了薄熙来的另一项遗产。他们说,中国领导人已经借用了薄熙来的新毛派剧本,比如为净化中国共产党而采取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措施。报道援引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李成的话说,虽然薄熙来重返中国领导层的几率已经为零,但在未来的许多年里,他仍将是有可能塑造中国政治发展轨迹的因素之一。
学者张千帆说,中国各地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喜欢薄熙来,甚至在他审判之后依旧如此,不仅因为他“高富帅”,归根结底在于他们喜欢以“唱红打黑”为标志的“重庆模式”;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欢也许纯粹是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无知,但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重庆模式”仍然深得人心。张千帆认为, 用“红色法西斯”来描述薄熙来治下的重庆,是恰如其分的。
可以想见,薄熙来的影响不会因为被审判而消失,甚至在他无期徒刑结束之后,还将持续。 不排除文艺控制宽松后,以薄熙来为蓝本诞生一部极具悬念、惊险的好莱坞大片。等于薄熙来间接带动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也是一个贡献。王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