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胡锦涛回家乡考察的报道,随后看到王玉太先生的文章——《胡锦涛返乡祭祖回忆辛酸往事》。几年以前,看过一篇有关涛哥当年回乡葬父的文章,心里很不是滋味,当时我觉得胡锦涛这样的心酸往事会成就他成为一名实干、为民的好领导。于是,我把文章的一段dwon下来,但是忘记出自哪里了。今天一并贴出来。
即使是党政军一把手,胡锦涛也很不容易,他有想法,也想有作为,但是他的愿望不一定都能够实现,毕竟我们的情况摆在那里,历史包袱、老人传统和国民素质等等都制约着他。他只能尽力而为,目前来看和后人评价他的功绩,至少他的裸退、以人为本、对台政策和新形势下外交和国防,还有谋子孙后代之福,不手忙脚乱地当消防员的前瞻性设计等等这几方面,都将写进历史教科书,让世人知道和纪念。他的遗憾和不足,继任者会弥补,而且,他为后来者能够从容工作,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胡锦涛返乡祭祖回忆辛酸往事
作者 王玉太
12月27日至2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轻车简从,在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泰州市委书记张雷陪同下,到故乡江苏泰州视察,前往母校“泰州中学”看望师生,还去父母的坟墓前祭拜,缅怀先人。胡锦涛还奔泰州市姜堰城考察,又去视察了中国医药城。他在泰州中学栽了一棵银杏树。在扬子江药业集团考察时说了两句很重要的话:“药品生产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为药品生产企业,一要确保质量,二要注重研发,让人民群众吃上安全管用的药品。”
胡锦涛担任总书记后,官方资料将籍贯是“安徽绩溪人”,没有提他在江苏泰州生活的17年。泰州中学一位退休老师表示,胡处事很谨慎,从来没有给母校任何拨款,也没给江苏省、泰州市任何特殊照顾。一直只谈祖籍安徽绩溪、避谈故乡江苏泰州?外界曾给出多种猜测认为,胡锦涛如此谨慎,是要求绩溪地方官不要对胡氏宗祠和祖坟加以渲染,他一贯低调,不愿宣传自己——若让媒体知道了自己是泰州长大的,免去泰州寻访“成长足迹”,或搞“故居纪念馆”之类。
胡锦涛的祖籍是安徽绩溪,1942年12月,锦涛出生于江苏省泰州泰县县城的“善人巷”,父母亲居住在姥爷家四进三厢明清老式大院里,锦涛就出生在这个大院,从上小学,一直到去北京上清华。胡锦涛的母亲李文瑞是泰县白米镇胡家店村人,父亲胡静之是安徽绩溪人,是说着一口当地土话的“新泰县人”。
胡锦涛的祖父祖母从清朝末年就从安徽绩溪迁到泰县上坝卖茶叶为生。胡锦涛的父亲胡静之,又名胡增钰,继承了他父亲的衣钵,也以卖茶叶为生。
锦涛出生后,母亲李文瑞身体一直病怏怏的,奶水不足,就将他送到了李文瑞的舅母刘秉霞那里,让当时也刚生了孩子的刘秉霞代为奶育。于是他的这个小舅奶奶就成了胡锦涛的奶妈。
1949年,胡锦涛仅6岁,长妹胡锦蓉不足5岁、小妹胡锦莱只有3岁,母亲李文瑞便撒手人寰,年仅29岁。
锦涛自幼丧母,父亲长年累月在外面奔波营生,胡静之没办法,就将3个孩子送到了泰州城小姨和妻子的舅母处抚养,而自己含辛茹苦,一直没有再娶。
胡锦涛的外祖父老李家也是一大户人家,老李家不但在姜堰有生意,且在此生活过十多年。 孤苦伶仃的小锦涛和两个妹妹相依为命,度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岁月,从小小的童年他就养成了自力自强的性格。
锦涛7岁的时,被送到泰州城西仓路上的大浦小学读书;12岁时,进入泰州城西陵园路上的省立泰州中学的初中和高中部上学,锦涛自幼很懂事,聪明好学,学习成绩就好,18岁时考入清华大学,才离开泰州,去北京读书。
胡锦涛10多岁时,父亲胡静之的茶叶店被国家“公私合营”,父亲也成了泰县供销社的一名正式职工,因胡静之在文革中得罪了当地一些人,于是那些造反派就说胡静之贪污公款,并将其拉到台上批斗,最后还关了起来。
胡静之被关时惨遭迫害,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1978年,50多岁的胡静之不幸逝世。时年36岁的胡锦涛只是青海省一名副处级干部。
听到父亲去世的噩耗,胡锦涛马上赶回了泰县。在安葬父亲前,胡锦涛找泰县有关部门和当时的县长,还找父亲单位的领导们反映父亲的冤假错案,请他们为死去的父亲平反,给开一张盖棺定论的证明。当时有不少部门的副手已经答应为胡的父亲平反。
料理丧事后,胡锦涛回到青海继续工作。从此后的30年,胡锦涛再也没有回过泰县。
胡锦涛父亲这段遭迫害的历史,给他留下了深深的伤痛,也使品尝了许多人情冷暖。对胡锦涛远离中国官场腐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胡锦涛父亲政治上受到的迫害,还牵涉到锦涛母亲娘家的意见。
胡静之含恨而终时,他的历史问题还没有平反,所以胡锦涛母亲的娘家人反对将胡静之和李文瑞合葬,避免在华国锋时期政治上受到牵连。
后来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锦涛只好将自己的父亲,葬在了离自己母亲坟5公里一个地方。
1997年,胡锦涛已经是国家副主席,经长妹胡锦蓉、小妹胡锦莱操办,将父母合葬在姜堰城东的衣冠冢公墓里,胡锦涛忙于工作,没有回去办理此事。妹妹胡锦蓉和胡锦莱就以三兄妹的名义,将父亲的坟进行了修建。还在坟前竖起了 “先考胡静之、先妣李文瑞,儿锦涛、女锦莱.锦蓉立”的一块大石碑。
自古道:成就大事者多磨难,胡锦涛的辛酸往事,造就了他不屈不挠、迎难而上、从容正定、宠辱不惊的多重性格,为他从事高层领导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胡锦涛回乡葬父
秋林 50元,两桌酒席,泰县饭店,在1978年而言,算得上是很大的排场。因为当时的50元,相当于现在的1500元;当时的泰县饭店,是江苏泰县(现泰州市)最高档的饭店。这是当年在青海任副处级干部的胡锦涛,返回故乡安葬父亲时,特意摆下的宴席,希望该县领导高抬贵手,为其亡父平反。然而,宴席从中午摆到下午3点,都没有一个领导露面。3点多之后,才有一名县委办公室的主任到来,说县里和供销社的领导今天一直在开会,只能派他一人前来,算是跟胡锦涛涛打个招呼。胡和亲友坐在饭桌旁,面对两大桌酒席,只好唉声叹气。最后,胡将该饭店所有人员,包括厨房师傅、跑堂的、洗碗的,全部叫到一起,请他们帮忙,将这两桌高档酒菜吃了。眼看这些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吃得不亦乐乎,胡一家人只好强作笑脸,有苦难言。
胡锦涛的父亲胡静之,祖籍安徽绩溪。清朝末年,祖上迁到江苏泰县上坝,以卖茶叶为生。胡静之继承祖业,也操此业为生。胡母李文瑞是泰县白米镇胡家店村人。“公私合营”时,胡的茶叶店难逃厄运,他本人成了泰县供销社的一名职工。文革中,胡得罪了当地的造反派,被扣上“贪污”罪名,惨遭迫害,先后被批斗关押,身体垮了下来。文革结束后,年仅50多岁的胡静之含恨离世。
听到父亲去世的噩耗后,胡锦涛赶回泰县奔丧。他们父子情深,胡7岁丧母,胡静之一直没有再娶,而将3个孩子送到妻子的舅母处抚养成人。在安葬父亲前,胡锦涛找到当时泰县县长陆某及供销社领导,请求为亡父平反,开一纸证明。当时有些好心人劝胡在当时泰县最高档的饭店──泰县饭店摆两桌酒请领导们过去“喝喝酒、谈谈心”,但遭冷遇,没有结果,胡只好返回青海。从此,泰州成为胡锦涛的伤心之地,他一直对自己的出生地避而不谈,26年来再也没有回过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