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字体: 大 中 小
[焦点透视]用理性眼光看待举牌
时间:2016.09.28
港澳资讯提供 (仅供参考,风险自担)
用理性眼光看待举牌
近期,举牌潮涌,在资本市场中掀起了一波波风浪。在万科A、伊利股份等案例中,举牌动作纠缠着情怀之争,利益之别,目标之异,甚至让投资者看不清事情本来的面目。
关注的焦点还是要回归资本市场和资本运作。举牌资金为成长中的市场留下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门口的野蛮人”越来越多,一些上市公司的反应也较为激烈,到底谁更“野蛮”成为疑问;举牌资金风云激荡,如何监管,如何公开透明成为难题;如何平衡举牌资金、上市公司、投资者利益仍在摸索。不论愿意与否,举牌已经是市场的重要部分。市场只有“正常”看待举牌,才能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
部分资金屡屡挑战市场规章制度,超比例举牌、不及时公告、违反举牌窗口期等手段是它们的最爱。近期,监管部门处罚了一批违规举牌的行为。例如,任向敏、任向东、任巍峰作为一致行动人,利用控制的多个账户买入万安科技,共同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票比例达到5%时,未按相关规定及时履行报告与公告义务。安徽证监局决定对任向敏、任向东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60万元罚款;对任巍峰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
还有的举牌资金操之过急,在举牌进入上市公司后,并没有按照合法合规的流程参与公司治理。这也会让市场对举牌资金心存疑惑。
违规举牌,让举牌名不正言不顺;操之过急,不能合法合规参与公司治理,让市场心生怀疑。这样的举牌自然会引起诸多纷争。这类举牌正是监管部门应该紧盯的。
一些举牌资金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觊觎,引发很多公司的强烈反应。除了控股股东增持、推动自发自买式定增外,近期部分公司对公司章程进行了修改,试图增大制度成本。
上市公司“高筑围墙”的动作或许对举牌资金、对自己并非是最完美妥当的举措。市场上,也有一些资金是冲着做好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主业协同的目标而来,制度“壁垒”升高无疑也会让协同成本增加。
有人说“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但举牌潮,或者资金配置的滚滚浪潮,恐怕没那么容易刹住;有人说自己要牢牢抓住上市公司,但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浪潮下,怎么守好家业值得思考。
市场需要正视举牌资金所带来的正能量:主业协同、盈利提升、治理完善、投资者保护。一些举牌资金高呼“取而代之”入场,正是基于对做好上市平台的信心而言。但举牌资金要获得市场认可,道远且长。“好形象来之不易,坏形象却会很快形成。我们也在朝合规,朝平衡各方利益的方向发展。”一位私募投资机构人士感叹,在他的心目中,举牌资金也要向“阳光举牌”的方向发展。
【出处】中国证券报
────────────────────────────────────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所提供的信息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港澳资讯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
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在作者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
或推荐的股票没有利害关系,本机构、本人分析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
的依据,港澳资讯不对因据此操作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