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1466|回复: 9

欣赏古画--溪山行旅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4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北宋 范宽 — 溪山行旅图
范宽(活动于十世纪),陜西华原(今耀县)人,经常来往京师与洛阳一带。个性宽厚,举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长山水画,初学五代山东画家李成,后来觉悟说:“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隐居华山,留心观察山林间,烟云变灭,风雨晴晦,各种变化难状之景,当时人盛赞他:“善与山传神”。此图是传世唯一的名迹。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不仅被誉为中国山水画里最高的一座山,外国人想了解中国山水画时,一定不能不提到它。看过这幅画的人几乎全是“一见难忘”,许多人好奇,许多人感动……,这幅画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本文就将试着解读在这幅“其实很数学”的画中,到底蕴藏了哪些秘密。
引言
李霖灿在《中国美术史稿》中谈到:“记得刘国松氏对我说过,有一次他对这幅巨轴凝眸深思,竟然‘感激’得流下了眼泪!”刘国松是台湾早期现代艺术的开拓者,看了这幅画后,感激的流下眼泪。在此,“感激”二字用的很有趣,一般我们对于施恩于我们的任何人、事、物感激,是因为我们从对方身上得到了升华,或是得到启发、包容和谅解。而刘国松,一个从事现代艺术的人,为什么会对一幅千年古画感激呢?李霖灿解释了这个感激的眼泪是怎么来的:“刘国松氏不过是被范宽的‘ 诚恳’所感动了而已。试看那千笔万擢不厌其烦的‘雨点皴’法,若不把山的庄严伟大,从心坎中画到了顽石点头誓不罢休,哪个人能不为范华原的‘诚恳’所感动?”——李霖灿认为他是被范宽的“诚恳”所感动的。
范宽的“诚恳”无疑是十分动人的,但只因为他使用了“雨点皴”吗?这幅画感动了古今无数人,也许画中还蕴含了更多的“感动因子”有待我们去发掘。
一、关于范宽
范宽(活耀于十世纪),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说到范宽:“性温厚,有大度,故时人目为范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妙。”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他:“进止疏野,性嗜酒好道。”看来是位个性落拓的求道者。
他擅长山水画,北宋《宣和画谱》描述了他学画悟道的经过:“初学李成(五代山东画家),既悟,乃叹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舍其旧习,卜居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故天下皆称宽善与山传神。”可见他之所以能画出山的精神面貌和神采,而不是只描绘了表象,究其原因就是范宽让自己完全融入山水间,“理通神会”,观照自然与自身、天人合一,因此他能将山的真精神于笔下自然流露。
二、《溪山行旅图》构图特性
(一)、中峰鼎立,中轴巨碑式构图
《溪山行旅图》是故宫的镇院之宝。画面朴实、稳定,这些特质从他的构图看的出来,比如他的构图是中轴式、巨碑式构图,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当对衬、而且居中。
(二)、主山(远景)占画面2/3,且几近满幅
这幅画的尺寸很有趣,206x103cm刚好是2:1。远景山形圆浑,占满了画面的2/3,远山就是这幅画的主角。他这种满幅的效果,造成了永恒、稳定、包容的视觉感。
(三)、等比级数的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
这幅画还有着很独特的构图,前景、中景、远景的比例刚好是1:3:9。等比级数的构图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一方面产生节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轴主山的巨大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打个比方,我们看台北101大楼,如果远距离看,我们并不会觉得它特别高,我们只会觉得它比其他地方高;但是,你一到台北 101底部,你就知道它有多高了。
这幅画也是如此,远景主山墨色跟前景一样重,又非常巨大,他的强度其实比前景的石块还要强,直接打到你的眼前,这时你好像被迫站在山脚下,但很有趣的是,虽然你好像站在山脚下,但是你不是,这里还有一个很虚灵的云雾,你根本不知道他的距离有多远;有修炼的人就知道,范宽运用了“移念到眼前”的概念。
三、《溪山行旅图》笔墨技法特性
(一)、写实与写意-形神俱足
这幅画虽然旨在将山的内在精神传达出来,但一方面又很写实,他将陕北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充分表现出来了。
(二)、创“雨点皴”
他创立雨点皴,就是为了表达山石的坚硬,使山的形体跟质感俱足。
(三)、用笔雄强老硬、强韧坚实
画中的用笔都非常刚硬,但又很有韧性、很坚实。不管皴法或是轮廓线,都非常的坚实,宛若工匠的凿刻。
(四)、轮廓线内侧留白
范宽在山石轮廓线内几乎都留了一道白,一般的山水画家很少这么做的。外国人一直诟病中国画没有光影的处理,好像画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随便画,其实不是的。我们画西画时,都会处理反光,范宽在山石轮廓线内的留白,就像是反光线一样;有修炼的人还能知道,在另外空间里,有些东西是自体微微发光,他这样的表现也有那样空间的感觉。范宽一方面处理了石块间的距离感,一方面也传达了这样的意涵。
四、密码解读-1:3:9代表何意?
(一)九层天乎?
中国人特别重视“九”这个数字,据说它是由龙形图腾演变成文字,象征着神秘与神圣。古代皇帝有“九五之尊”之称,而帝王也喜用有“九”字的吉言,代表吉庆祥瑞,例如清朝雍正皇帝五十大寿时,就有“无量九尊”、“天保九如”、“禹贡九鼎”等物献寿。


而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中,“九”是最大阳数,象征着天,天有九层,九层天就是指天之极处。《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提到:“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因此推论画中1:3:9的比例很可能与宇宙结构、与天之极处十分相关。
(二)三段景代表三种层次,象征人和宇宙的关系与宇宙的基本结构
因为有了1:3:9的比例关系,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这幅画中“人”和“天”的关系与脉络,画中清晰的展现三种层次:
1、前景-凡俗世界
前景行旅二人在炎夏中打赤膊、扇扇子,四头驴背驼重物、步履蹒跚。就好像尘俗的世界,人们有远有数不尽的包袱,放不下的执著,很忙碌又辛苦的生活着。画中旅人前行的道路似乎宽广,但却永远无法提升层次,而且看不到天,因为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现世的人们也一样,在这个层次中你感觉很自由,好像可以任意做很多事,可是你却可能发现日复一日,你仿佛永远在同一个平面上无法提升。


道路似乎宽广,但却永远无法提升层次,而且看不到天,因为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
2、中景-好道、求道、修道的层次
如果仔细看,你会看到中景画幅左方的树丛后有一位穿着僧侣袍的求道者。而这名僧人要从画幅的左方翻山越岭,经过危桥,在道路隐晦、丛林密布中探求摸索,才能到达画幅右方树丛后的寺院。其实接触过修炼的人们都知道修炼的困难,仿佛你一开始修炼就要面对触及你心灵的真正考验。中景象征着修炼者辛苦以求道、以及一道被遮掩的、不明的求道之路。


3、远景-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
占画面2/3的远景主峰,是这幅画中最独特的部份。坚实浑圆的主山巨大无比,高耸入天之极处,这似乎表现着坚强的意志,象征了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而?一直恒常不变的注视着下方的生命。此外,山体两侧画有流泉、飞瀑和烟岚,似象征着流动灵源;山顶密林于中景针叶林之上,除了画出难以测量的高度,也传达了极高无华的意涵。
如斧凿般的雨点皴,凿出山的实质与风骨,点点雨点,如细胞、如分子、如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画家画作时如雕刻工匠般,一点一点的,细心耐心但雄强的画出,就如同修行一般,日复一日,勇猛精进。
远景主山体旁直泻而下的流泉,不断流泄到中景,再奔入前景而越见宽广,仿佛正说明着造物之恩如天降甘露,披及万物。这道隐密深处的瀑布在画中刚好位于寺庙的正上方,也就是暗示着“法源”、“道源”的流瀑与修行者的距离最为接近,传达了“唯修炼得闻天音”的讯息。另外,此唯一能够与主山体连结的流瀑细弱的泉声,又如同是感知生命来自何方的一道细微线索。


远景主山体旁的流泉—法源,道源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通天之道既窄且幽微,山势(道体)如此之高,平面距离又难以测量,且无路攀登,人如何上得去呢?
小结
《溪山行旅图》或许是范宽心中的宇宙结构简单示意图。更重要的是这幅画其实是在呼唤着所有的观者--回归与升华,而那也许正是你内心受到感动的真实原因。

52073008_1.jpg
发表于 2016-11-4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5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5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5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5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5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2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无私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海明灯官网 ( 京ICP备18020431号 )

GMT+8, 2024-11-3 05:26 , Processed in 0.225008 second(s), Total 16, Slave 14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