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绪飞】
医疗行业也是个投资大,收益慢的行业,投资这个行业需要放慢追求财富的节奏。
最近关于医改的讨论很多,我讲两个发生在我身边的关于治病的故事。
W于三年前在县级公立医院检查出食道癌晚期,确诊三天后就实施手术,这次手术后发现食道破裂,后院方又实施一次手术,结果是导致患者无法进食,靠在右胸处插入一根管进行流食进食,如此维持了一年半时间后,在极度痛苦中辞世。期间W的家人拿着术后报告去上海求医,医生看完后说这个手术就是个医疗事故,家人后悔早知如此一开始就应该选择去大医院治疗。这种重大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不大,就不要过度医疗,反而增加了病人痛苦,连W自己也说早知道我绝不做这个手术,剩下的日子我会选择在旅游玩乐中结束。W前后花费近40万。
H于三年前在县级医院检查出胃癌,后来去地市级医院手术切除了部分胃,后癌细胞不幸转移。后来她选择去省会级城市治疗,只在县市级医院做一些检查,遇到化疗手术这些治疗阶段时候她还是更愿意跑到省会级城市的医院,她说这样做她更放心一些。
现在交通便利,资讯发达,出于本能的求生欲望,患者都希望自己能得到最好的救治,而好的医疗资源确实是分布在一线和二线城市,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北京的大医院看到不少背着被褥行囊来求医的外地患者的原因,条件好一些的患者家属还能在医院附近租房子居住,条件不好的打开被褥,医院花园的空地就成了这些病人家属的栖息之所,外地患者的看病成本高而且很艰辛。
有人说:目前的中国医改思路,一方面是充实县级医院的实力,形成良好的资源配置,有效减轻大医院的压力,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另一方面是实施医药分家,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这个听上去是个非常好的办法,但是细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充实县级医院的实力,当然是需要好医生,但是好医生为什么要留在一个县医院?本身的待遇、孩子教育问题……都会让医生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县市级的人才肯定是外流的,每年那么多高考生源流向各一线二线城市,其中回去就业的比例又有多少呢?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城市化进程中三四线城市人才流失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问题。看病难,事实上也是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大城市因为资源优势必然占据着有利的地位,小城市拿什么留住好医生?
所以这个看似很圆满的思路仔细推敲起来就讲不通了。
有医生讲应该引入竞争参与到这个高垄断的行业中来,现在有医生从体制里退出来出去创业,有共同理想的医生组成一个团队,开设私人诊所,融资组建医疗集团,这些医改路上的精英们们选择创业的地方也是首选体制灵活公立医院相对较少的一线城市,比如深圳。所以从目前来讲现在即使完全放开社会资本开设医院,县级医院的医生实力也未必能得到充实。
在南方一些相对富裕的城市,民办学校正在得到大多数家长的认可,我的亲戚的小孩现就读于一所民办中学,因为升学率高,一个年级开了20多个班。和公立医院合办的私立医院虽然诊疗环境好,设备先进,看病也可以报销,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去公立医院看病,所以目前私立医院在竞争中的优势并不明显。
医疗行业是个科学行业,需要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保证患者看得起病,需要强大的社会资本的扶持,需要医生们不断研究积累的医疗技术。医疗行业也是个投资大,收益慢的行业,投资这个行业需要放慢追求财富的节奏,需要时间。未来也许会很好,经济发展均衡,资源分布均衡,只是一段时间内还会有很多的重疾患者继续奔波在通往大医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