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2719|回复: 11

MACD用法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8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MACD用法总结
MACD对盘整市场发出的信号可靠性较低。它主要用于中长期大势运行的趋势判断,对中长期行情的分析,可以独立使用。MACD是个中线指标。短线如果一定要用,选择15分钟、30分钟或60分钟MACD分时图判别可能更好。使用MACD进行交易,MACD更倾向于捕捉一个明显升降波浪的最低点、最高点,所以对盘整行情不关注。当市场呈牛皮盘整格局,根据MACD指标中的DIF曲线的走向及交叉进行买卖,可能不但不挣钱,反而会产生损失。
    MACD无法在升势之最高点及时发出出货讯号及无法在跌势最低点及时发出入货讯号,即讯号来得慢些。
应用原则:
一.位置
0轴以上时,属于强势区。若DIF由下向上穿越0轴进入0轴以上区域时,预示着大势将走强,操作上投资者可以大胆持股,或积极介入,所以DIF由下向上穿越0轴是买入信号-----做多。DIF由上向下穿越0轴是买出信号-----做空
二. 交叉。
0轴下方金叉买入法。有时确实是一波上涨行情,有时却只是一次短短的反弹。通常要结合成交量及其它技术指标综合分析。也有的资料说上涨还是反弹要根据当时的30日均线是否配合来定,如果这线上行,或者至少走平,则上涨行情的可能性大,如果这线下行,则只能是一次反弹。因此,MACD指标日线金叉时要看MACD周线、KDJ周线和中期均线。
0轴上方金叉买入法。MACD两曲线在0线上方金叉时,以买入为主,在0线上方附近金叉时更是如此。MACD在0线上方金叉一般是在上升了一波行情后经回档调整再出现的居多。MACD在0线上方金叉后的走势有两种情况要注意:前一波上升行情升幅不大、力度不强时,MACD在0线上方金叉后,后面的上升行情会比前一波上升行情升幅大,力度强。有时是一波比前面更强的上涨行情,但也有的是一次拉高出货。因此一定要会分析区别这两种情况。
MACD零轴上方(多头市场)-------只买第一个金叉;不买第二个金叉;不卖死叉;MACD零轴下方(空头市场)-------只卖第一个死叉;不卖第二个死叉;不买金叉。零轴上方的第一个金叉往往是第三浪的开始.那么为什么不买第二个金叉呢? 因为后面的行情是无法确定的.第二个金叉一般都是第五浪的开始(三浪延长除外),而五浪相对复杂些,可能是衰竭浪,也可能是延长浪的.只买第一个金叉的思路就是买相对确定性,放弃不确定性.
零轴附近是平衡市,盘整市,经常有假突破后又回来继续盘整的现象,表现在指标上就是刚发生死叉了接着又发生金叉,所以信号的有效性相对多头/空头市场要低.
股价下跌末期二次金叉法买入法
   1、第一个金叉提示股价已经接近底部,应当进行密切关注。
2、第二个金叉就是最佳买点了。
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A、        两次金叉相隔时间很近
B、         第二个金叉高于第一个金叉。
C、        30日移动平均线由下跌变为走平或翘头向上,5日、10日、30日移动平均线刚刚形成多头排列;
D、        股票的日K线刚刚上穿30日移动平均线或在30日移动平均线上方运行;
E、        MACD第一次翻红的红柱越短越好,一般不过多超过0轴上方的第一横线;
F、        成交量由萎缩逐渐放大,当日成交量大于5日平均量。
买入后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成交量必须连续放大;
2、MACD的DIF值必须连续递增;
如果不符合这两个条件,就要及时出场
三.形态
当形态上MACD指标的DIF线与DEA线(或者红绿柱)形成高位看跌形态,如头肩顶、双头等,应当保持警惕;而当形态上MACD指标DIF线与DEA线形成低位看涨形态时,应考虑进行买入。在判断形态时以DIF线为主,DEA线为辅。
四.背离
一般顶背离信号更为可靠,股价在高价位时,通常只要出现一次背离的形态即可确认为股价即将反转,而股价在低位时,一般要反复出现几次背离后才能确认。买入时机可采用
双二”买入法----在第二个底部出现第二根收缩绿柱线时买入,这样可买到较低的价位。复合底背离指的是,第一次底背离后,第三个底与第二个底没有底背离,却与第一个底发生了底背离,称为
隔峰底背离”买入时机:第三个底出现第二根收缩绿柱线时。负柱峰与MACD两曲线同时出现底背离时,买入信号较可靠,可积极买入。MACD两条曲线两次底背离或复合底背离,有较大机会出现中、长期底部
A.事不过三。第三次背离,操作上反而可大胆反手操作抄底。三背离后的反转行情幅度往往较大且安全性高,其中暴涨后期需要连续的大量支持。
B.对称原理。出现底背离尤其是多次背离之后的行情见顶多以成交或者股价顶背离结束。
背离陷阱:最好是等待出现多次背离并重回低点形成高级别背离后,再动手的安全性才较高!
五.周期共振
多周期主要指的就是月/周,日,60/30分钟,15/5分钟这7个周期。月,周可划为一个周期,60分钟,30分钟可划为一个周期。
多周期共振买入法-----就是指任何一个买点或卖点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周期同时发出买点或卖点,一个周期发出的买卖点是不予考虑的。买卖点比如MACD的小红,小绿的买卖点,或者30日均线发出买卖点。
如果是做短线,就是当60分钟图或者30分钟图发出买卖点时(这两个周期可划在一起,只要有一个发出买卖点就可以认可),这时候,它的15分钟图或者5分钟图其中之一也要发出买卖点(比如MACD的小红,小绿的买卖点,或者30日均线发出买卖点),方能考虑买入或卖出。如果15分钟图或5分钟图没有买卖点,那么即使60分钟图或者30分钟图发出买卖点也不应考虑,
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周期发出买卖点,我们方能考虑进场。
六.注意事项:
1.对买入信号和卖出信号之前股价运行的态势有要求: 即如果在最近一次卖出信号发出以后,如果DIF线由上而下下穿过0轴、即由强势区进入过弱势区,则之后发出的买入信号更加有效;同样,如果在最近一次买入信号发出以后,DIF线由下而上上穿过0轴、即由弱势区进入过强势区,则之后发出的卖出信号更加有效。这就是要求,在买入前已进入过弱势区,卖出前已进入过强势区,反映了MACD更倾向于低吸高抛只做明确波段行情、不参与调整的原则(0线法则)。
2.用不同的周期的指标组合来分析并处理不同行情。如在正常波浪行情时用普通参数指标(12,26,9)分析买卖点,在大牛市行情时为了及时介入,不慌不忙退出,用短周期指标(6,19,6)确定买入点,用长周期(19,39,9)指标确定卖出点(不同周期法则)。
3.对于大牛市行情的高位离场,有专门的离场原则:MACD第一次发出卖出信号时,首先检查是否存在顶背离信号,如果没有顶背离,并且价格在50日均线上方运行,则可以忽略第一个卖出信号,(这样防止在大行情里轻易就从小回调里退出,以至于后来难以再进去。)但在第二个卖出信号发出时,应该及时出货离场。如果忽略了第一个离场信号后,价格并没有继续上涨,则应该把50日均线作为止损指标,如果在第二个卖出信号发出前,股价下穿50日均线,则应该离场,这是因为认可了前一个离场信号是真实的,股价下穿50日中期均线就是离场信号的确认(大牛市行情离场原则)。
七.特殊用法:
1.MACD五日变值法
五日变值技术特征:
1。MACD指标慢线趋势向上;
2。MACD指标发生死叉;
3。五天内由死叉变为金叉;
4。此区间要求成交量萎缩;
5。MACD指标的五日变值短线上涨概率相当大。
2.龙抬头
当股价在一次上涨之后出现回调,MACD向下并即将出现死叉,但在还没有出现死叉之时,MACD又抬头向上了。当DIF将要跌破DEA线或者跌破DEA线后又返身再向上时,也可以理解成DEA线对DIF的支撑作用。当支撑确认后,就是买入信号。要注意慢线,也就是DEA线的运行方向,当慢线一直在向上时,这时DIF返身向上就是买入信号。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7-18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MACD用法总结,谢谢分享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8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周期发出买卖点,我们方能考虑进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8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MACD 是个好用的指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2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2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9 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DIF返身向上就是买入信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2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16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天天进步;天天进步,天天上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海明灯官网 ( 京ICP备18020431号 )

GMT+8, 2025-1-19 12:54 , Processed in 0.121314 second(s), Total 15, Slave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