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649|回复: 2

中医《伤寒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8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学习《伤寒论》的小结

     人之立於天地,在對世界的認識上,有個體與整體的關係,可以說是個體的超越世界觀,比如個體對應外在的大千世界;也有整體與整體的關係,可以說是整體的合和世界觀。
   
     而在中國古人觀察人之身體,即有個體的超越世界觀,又包含有整體的合和世界觀。

     人為萬物之靈,人的機能也是非常之精妙,人之可以存在,當依吸納、吸收氣的存活,而氣的來源,從呼吸空氣到吃的食物粗糙之氣中而來,古人稱受之於天,通過人臟腑的運作轉化,把粗糙之氣分離轉化變成了精微之氣營養周身,古人稱之為精氣,此之精氣是養人的精真之氣,脾為胃行津液,輸送到四肢百骸,到足足行,到手能握,可見精氣就是血液、津液、眿外的津液、脈內的血液,都叫做精氣,而糟迫則隨之排出體外。

      這就是人與自身與外界發生了作用與關聯,這是多麼純樸卻又自然,人就在這套簡易、不易、變易的自然規律中,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學習中醫,往往我們會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把一人去複雜,並按照望而知之為之聖,聞而知之謂之神,去猜想,去意想,去編導,去造作,更願意在過去、未來,不願意在現在,不願意平實、普通,不願意只看到現在,只觀見現象,可謂騎驢找驢而忽略了現象的存在,隻眼見幻想光影門頭過多的聖境,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忽視了現象的存在,這與禪宗之法是否有幾分相印。

      人為萬物之靈,人不僅僅有自診自療的機能,人的機能也是非常之精妙,人的機能可以維護正常生理機能,也可以順應機體的排病機制。比如說表汗、里吐下、臟腑舒暢,排病機制,吃、拉為正常生理機能,正是人體兼顧機能、機制,人方能立於天地也。

     按六经类证,明确了《伤寒》方的六经归属,医家之脉学之伤寒,名师力推可以参考表和里及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

     也就是說,不論什麼病,而其病位的反应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对不会超越此三者的范围。

     对于伤寒病的治疗,按照六经辨证治疗。不按发病日期用药,而是根据临证实际的病状表现,“随证治之”,主张辨证治疗。他治疗的方法也不是汗法、吐法、下法三种,而是发展出更为细致治疗方法,包括清热、和解、温里、攻下、活血、逐瘀、回阳救逆等等,每每会心之处才知如何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在论述伤寒传变,学习“六经辨证”,变化无常,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中医更是“象显而意深”。《伤寒论》并不太高深、难读,在全然信任、念兹在兹反复学习下,有几点体悟:

一是读《伤寒论》不能和五行六气理论相混淆;
二是《伤寒论》是在《汤液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是六经的概念,就是病位加病性,即病位分表、中、里,病性分阴阳,表有表阳表阴,半表里有半表里的阴和半表半里的阳,里有里阴和里阳,合起来即为六大类疾病,简称六经。
      
     中医辨证施治,是在患病机体一般地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地,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中医对待疾病谓之正邪交争,胡希恕常言如同机体同疾病斗争,与疾病交争过程亦随时反映出来。

     中医所谓为表证者,即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能,自体表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现象。

     中医所谓为里证者,即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能,自消化管道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现象。

     中医所谓为半表半里证者,即机体欲借脏器的协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式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现象。
      
      此乃机体的自然本能与疾病斗争的方式,以是表、里、半表半里便规定了正邪斗争的病位反应。
      
      机体的机能亢进,就有阳性的一类证候反映于病位;若机体的机能沉衰,就有阴性的一类证候反映于病位。中医辨证施冶,正是顺应机体抗病机制的一种疗法,其有疗效的原因,亦即在此。

        古中医中经常有一句话外证云何?方证对应中医所有的辨证方法和理论,最终都要落实到方证对应,顺应机体的排病机制。中医组方的思路原则,正是由于病位的不同而出路不同,因此治法也不同,病在表用汗法,病在里用吐下法,病在半表半里用和法,方证对应显示出了中医的辨证的顶端。
      
       人为万物之灵,人不仅仅有自诊自疗的机能,人的机能也是非常之精妙,人的机能可以维护正常生理机能,也可以顺应机体的排病机制。表汗、里吐下、脏腑舒畅,排病机制,吃、拉为正常生理机能,正是人体兼顾机能、机制,人方能立於天地也,即经方辨证论治的实质,是顺应人体抗病机制的原因疗法。
        
       在我们的日用之间,在我们的生病之时,在我们扬眉瞬目之间,在我们举手投足之间,古中医的智慧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人为万物之灵、人的价值不需要通过凌驾来体现,只是和谐共处就可以达到,人与环境,人与自己可以通过吸收天地自然之气是可以畅快沟通的,是能自己做选择的,生命内在是平和的,是宁静的,是喜悦的,是安宁的。既然古中医中有如此简单易行,又效如桴鼓的智慧结晶,我们就少一点烦恼抱怨,少一些争辨,少一分自以为是,多向天地、自然,自己本自俱足的智慧学习,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爱惜身体。


      学习中医,并非希望自己能掌握精妙高绝的医术,以此为业,虽然中医既可救患者于苦痛,又能挽垂死于手下。中医理论渊微,医术繁复,其道至精,非尽一生之心力不能登其堂,入其室,踏踏实实要下积累的功夫。中医之道渊深博杂,非致力于此数年、数十年者,难以达于至境。综观古往今来所有,从来没有哪位是可以速成的,渐进乃能致精。一定要用足功夫,渐积渐累,反复临证,读书思悟,久而于医理横贯无碍,足于此而通于彼,辅以高尚医德,如此方是良医。孟子说“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学习古中医的智慧,一则是对天地自然规则的理解与感悟,二则是如何应用天地自然规则背后所存在的力量。自我勉励,互相鼓励,学习前贤,精究方药,中医的智慧可以帮助到我们自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发表于 2016-3-9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其实你应该称之为伤寒杂病论,即伤寒+金匮。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个人比较推荐胡希恕先生的解读,通俗易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海明灯官网 ( 京ICP备18020431号 )

GMT+8, 2024-11-28 22:03 , Processed in 0.091945 second(s), Total 12, Slave 1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