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利 发表于 2015-10-10 09:21

《 道德经》全文注释4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其精甚真(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自古及今(从古至今),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以说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不自矜故长(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夫唯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岂虚言哉(怎么会是虚言呢)?诚全而归之(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飘风不终朝(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骤雨不终日(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同于失者(于失落相同的人),失亦乐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纳)。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跨者不行(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自见者不明(自我成见不能明白事理),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物或恶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故有道者不处(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寂兮廖兮(寂静啊无形啊),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字之曰“道”(就送它一个字叫“道”),强为之名曰“大”(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故道大(所以说道是伟大的)、天大(天是伟大的)、地大(地是伟大的)、人亦大(人也是伟大的),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伟大),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则),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稳重是飘然的根基),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是以圣人(所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会留下痕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不会留下话柄),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不用筹码工具),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关闭无需门闩顶杠也无法打开),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制约也无法解脱)。是以圣人(因此圣人),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故无弃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万物),故无弃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之明)。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不善人之师(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善人之资(是善于此道者的资源)。不贵其师(不尊重这样的老师),不爱其资(不爱惜这样的资源),虽智大迷(虽有智慧却身在迷中)。是谓要妙(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知道阳刚的雄健),守其雌(却甘愿安守雌柔),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为天下溪(成为天下的溪流),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守其黑(却安于暗昧之处),为天下式(这是天下人的榜样)。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会失却),复归于无极(这样就能回复到最初的无极状态)。知其荣(知道荣耀的珍贵),守其辱(却能守得住谦卑),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为天下谷(天下的虚谷容纳万物),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复归于朴(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朴散则为器(这种品质的人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则为官长(会让他做领导),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会割舍他的)。 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征服天下定为人生的目标),吾见其不得已(我预见他不可能获得成功)。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不可为也(不可能让人为所欲为)。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故物或行或随(万物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或嘘或吹(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或强或羸(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或载或隳(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极端的念想),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去泰(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人的主观意识),不以兵强天下(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其事好还(这样的结果有好报应)。师之所处(因为军队驻扎之处),荆棘生焉(田地荒芜杂草丛生)。大军之后(大的战役结束之后),必有凶年(必定带来凶灾之年)。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结果者会适可而止),不敢以取强(不敢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负),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要骄傲自满),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要认为这是不得已的),果而勿强(达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强)。物壮则老(事物发展到壮盛则是衰老的开始),是谓不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不道早已(不遵从这个规律难免会过早衰亡)。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最好的军队),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兵者(军队),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大道常在无有之间)。朴虽小(淳朴的本源虽然微小),天下不敢臣(天下却没有力量能臣服它)。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坚持这个真理),万物将自宾(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气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不可能顺从于谁的命令),而自均(而它自己确能分布均匀)。始制有名(万物开始时就有了秩序和名分),名亦既有(名分既然以有),夫亦将知之(就应该知道它的自然规律),知之所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规律所以不会有危险)。譬道之在天下(譬如道在天下的自然规律),犹川谷之与江海(好象溪流之水汇集与江海)。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优缺点是智慧),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贤明)。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人坚强无比)。知足者富(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富裕),强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气)。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亡者寿(形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大道广泛的能量啊),其可左右万物(可以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但它恃侯万物之生却不宣扬),功成不名有(功成名就之后不图虚名),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护荫万物而不思主宰)。常无欲(常用无欲的方法获得智慧),可名于小(就可以小有名气);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归顺之后而不思主宰),可名为大(就可以获得大成功)。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拥有符合大道自然之象的地方),天下往(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往而不害(在她那里不会遭到自然的伤害),安平泰(是因为她具备了安详、平和、舒泰的条件)。乐与饵(快乐的民风与诱人的环境),过客止(可以留住匆匆过客的脚步)。道之出口(这些优点如果用语言来表达),淡乎其无味(那就平淡无味了)。视之不足见(因为你看到的不是她的全部),听之不足闻(听到的也不是她的全部),用之不可既(但享受起来却受益无穷)。 第三十六章将欲翕之(将欲马上收敛的),必固张之(必是原有张之过度的);将欲弱之(将欲逐渐削弱的),必固强之(必是原有强制过头的);将欲废之(将欲立即废除的),必固兴之(必是原有兴奋超前的);将欲夺之(将欲重新夺取的),必固与之(必是原有被迫给予的)。是谓微明(这是微妙简明的道理),柔弱胜刚强(柔弱胜过刚强)。鱼不可脱于渊(鱼儿离不开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镇国之宝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道常(道的常识),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境界造就无所不为的功绩)。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遵守这个规律),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自然归化)。化而欲作(在归化的过程中难免欲望发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时可以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镇之以“无名之朴”(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夫亦将不欲(他们就会克服欲望),无欲以静(没有欲望就可以静下心来),天下将自定(这样天下将自然安定)。

xqlsjsyc 发表于 2015-10-10 09:29

{:soso_e179:}

我随缘 发表于 2015-10-10 10:42

{:soso_e181:}

牛年 发表于 2015-10-10 11:29

谢谢楼主 {:soso_e181:}{:soso_e181:}{:soso_e181:}

王者之道 发表于 2019-2-26 18:52

感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 道德经》全文注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