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全文注释3
第十一章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为腹不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名曰夷(称着夷);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名曰希(称着希);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名曰微(称着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犹兮若畏四邻(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第十六章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万物旁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知常容(知道变化规律才能包容一切),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轻蔑他)。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大道废(大道废除),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智慧出(智慧频出),有大伪(自然混杂大伪);六亲不和(六亲不和),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国家昏乱(国家昏乱),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民复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少私寡欲(减少自私的欲望)。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真理与谬误),相去几何(相差多少)?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荒兮(浩瀚的荒漠啊),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乘乘兮(随风漂泊啊),若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而我独若遗(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沌沌兮(多么象混沌无知啊)。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而我独顽且鄙(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泽兮其若海(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飂兮若无止(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我独欲异于人(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而贵食母(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需要公德,需要公信。 {:soso_e179:} {:soso_e181:} {:soso_e176:} 谢谢分享! 感谢分享! 支持楼主,支持道家文化 谢谢楼主分享
页:
[1]